(中央社台北18日電)海峽交流基金會發行的雜誌「交流」12月號聚焦「九二共識」,除刊出多名學者文章,且紀錄「九二共識」20週年學術研討會。
海基會副董事長高孔廉在「交流」雜誌發表文章指出,僅有「九二共識」是不夠的,兩岸關係發展重在建立互信,成果得來不易,兩岸均應珍惜。
高孔廉在文章中也說明「九二共識」的緣起與過程、名稱由來、作用等。
台灣大學公共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包宗和撰文表示,「九二共識」是目前兩岸政治互信的基礎,對台灣而言,「九二共識」雖然有效地處理兩岸關係,「一中各表」卻未能全面解決台灣國際空間問題。
包宗和認為,雙方如何透過「共表」,建構更為鬆弛的「一中」架構,是相當重要的課題。
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教授趙建民也在「交流」發表文章指出,「九二共識」是60年來兩岸政治紛擾中僅有的交集,得之不易,效益包括交流去政治化、協商準政府化、政治議題去敏感化、主權問題不再是雙方爭鋒相對的零和遊戲。
趙建民說,「九二共識」應該還有很多發展空間,包括從解決低度政治問題到解決所有問題的共同基礎、從兩岸協商到各類互動共識過程、從解決兩岸問題原則到兩岸國際合作開創條件。
中國國民黨大陸事務部主任、金門大學國際暨大陸事務學系專任教授高輝認為,「九二共識」為兩岸和平發展互信的基礎,擱置爭議為必備的消極因素。
高輝表示,台海地區可說是進入60多年來最為和平穩定的時期,但目前的互信,還沒有累積到可進一步發展到政治對話或軍事互信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