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11日美國駐利比亞大使史蒂文斯(Chris Stevens)及三名美國官員在利比亞第二大城班加西(Benghazi)爆發的反美抗議中遭伊斯蘭主義者(Islamists)殺害。衝突起因於一部美國電影,內容誣蔑穆罕默德(Muhammad)為戀童、好漁色的齷齪騙徒。商業媒體的報導大多強調史蒂文斯之死衝擊美國總統大選、軍事戰略佈署。對伊斯蘭主義與英、美的關係以及帝國劫掠利比亞的事實則是避而不談。
英、美在2003年間至2010年間與格達費(Muammar Gaddafi)過從甚密。格達費政權在911之後長期替美國刑訊蓋達組織(Al-Qaeda/Al-Qa’idah)及伊斯蘭主義嫌疑犯。英國也不落人後。布萊爾(Tony Blair)為了替荷蘭皇家殼牌石油公司(Royal Dutch Shell)開拓市場,遂於2004年訪問利比亞。倫敦政治經濟學院(The LSE)院長記登斯(Anthony Giddens)在2007年間曾道:格達費著作反映「直接民主」,利比亞強人「頗受愛戴」。
倫敦政經學院不僅收受格達費基金會150萬英鎊的捐款,更與格達費政權簽訂價值200萬英鎊的合約,協助訓練利比亞文官。
2011年初,突尼西亞及埃及人民起義成功後,利比亞人民起而效尤。由於格達費政權岌岌可危,英、美旋即以人道干涉(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之名軍事介入利比亞,瓜分利比亞原油。
伊斯蘭主義者即是基本教義派。利比亞的伊斯蘭主義者勾結帝國主義的行徑與蓋達創始人賓拉登(Osama bin Laden)勾結中情局(The CIA)的劣行十分相似。美國民主黨眾議員庫辛尼奇(Dennis Kucinich)指出,中情局在2011年2月及3月聯軍轟炸利比亞之前,即在班加西支援利比亞叛軍。美國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歐洲盟軍指軍官史塔夫里迪斯(James Stavridis)在2011年3月間亦證實蓋達組織成員混跡利比亞叛軍之中。
北約地面部隊指揮伊斯蘭主義叛軍攻城野戰。北約空軍則以高達7,459 架次的戰機空襲利比亞。利比亞叛軍指揮官在2011年8月初表示:「叛軍與政府軍交戰的結果造成了5萬人死亡。」利比亞首都的黎波里(Tripoli)及班加西的基礎建設因北約空襲幾近全毀。庫辛尼奇表示,空襲期間,伊斯蘭主義叛軍仗著北約撐腰橫行霸道。儘管平民死傷慘重,叛軍不但阻止國際人道救援組織將飲用水、糧食、醫療物資運送給利比亞平民,更阻止利比亞難民流亡突尼西亞。
極右派的媒體如梅鐸(Rupert Murdoch)麾下的福斯新聞(FOX News )及天空電視(Sky TV )自始即支持英、美在利比亞的石油戰爭。右派媒體支持帝國主義原是家常便飯,無庸細表。此處舉幾個自由派媒體為帝國主義粉飾太平的例子說明媒體與政府共生的模式。
商業媒體在北約聯軍轟炸利比亞期間,一再頌揚英、美政府以軍事干涉救平民於水火。石油戰爭方才結束,商業媒體旋即顯露原形。衛報(The Guardian)素來支持英國政府發動侵略戰爭。利比亞戰事一結束,衛報即在2011年8月23日的社論中表示:以軍事手段介入利比亞係為「援助叛軍」。換言之,戰爭無關人道干涉。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也不遑多讓。紐時在空襲期間一再指控格達費政權蓄意破壞利比亞的石油工業設施。戰爭一結束,利比亞遭「破壞」的工業設施尚未重建,時報記者克勞斯(Clifford Krauss)在2011年11月15日即為文表示利比亞「石油工業設施並未毀於戰火,現下已回復量產」(Spared in War, Libya’s Oil Flow Is Surging)。紀思道(Nicholas Kristof)亦在2011年8月底撰文「謝謝美國」(Thank you, America)解放利比亞。
利比亞伊斯蘭主義叛軍旌旗所指,姦淫、燒殺、擄掠,故而屢次遭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譴責。一名不願意具名的英國官員在接受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訪問時即表示:「爾後利比亞的石油是我們的」。無怪經濟學人以「用心良善,正當性不足」(Good intentions, fragile legitimacy)的標題為利比亞伊斯蘭主義叛軍開脫。
英、美主流媒體與伊斯蘭主義者皆視人命如草芥。商業媒體及學者在史蒂文斯遇襲後,關注焦點仍在脫韁的伊斯蘭主義衝擊美國選情一事上頭打轉。對帝國的石油戰爭造成140萬伊拉克人民死亡以及阿富汗、利比亞人民的苦難則是不聞不問。伊斯蘭主義者則是對美國影片誣蔑穆罕默德怒不可抑,對利比亞平民死傷完全無動於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