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新華社】

優美的唱腔、粗獷的表演,演唱時生旦大嗓起音、小嗓落音,每個唱段尾聲都有「伊子呀」的拖音,具有濃厚的山歌風,仿佛高山竹林中掠過的清風,深澗幽谷中潺湲的流水……這就是福建泰寧梅林戲,名列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梅林戲可說是中原文化與閩越文化相結合的古老藝術標本。」泰寧梅林戲劇團團長錢學蓮說,梅林戲俗稱土戲,源於清乾隆年間,是徽劇與當地民間小調、客家文化融合而成的新劇種,已有200多年曆史,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據介紹,梅林戲唱腔優美,角色行當全。唱、做、念、打都具有鮮明的個性。表演中有提線木偶,還有「變臉」「耍叉」「下高臺」等傳統特技。

「梅林戲曾經幾度繁榮。」戲劇團副團長肖文龍介紹說,自清中葉以來,泰寧人便以學梅林戲為樂事,全縣曾有大小戲班上百個,出現了「村村有戲臺,傳人代代有」的情景。

但是近年來,伴隨著電影、電視等娛樂方式的興起,絕大部分梅林戲班都已消亡,老藝人所剩無幾,戲劇人才大為減少。肖文龍說:「現在的梅林戲劇團已是碩果僅存的戲團。如何讓古老的梅林戲繼續傳唱,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大問題。」

「梅林劇團要生存,就得有看家本領。什么是看家本領?好戲。要出好戲,首先就得有優秀的人才。」錢學蓮說,為了培養人才,劇團選送了好幾批有潛力的演員到上海戲劇學院、上海京劇團學習。

此外,梅林戲劇團更煞費苦心地打造精品劇目。他們拋開一些陳舊體裁,把現代歌舞融入梅林戲,使戲劇形式多樣化。上世紀90年代以來,劇團創作演出了《貶官記》《難咽的苦果》《關公怒》《鄒應龍》等眾多優秀劇目。其中《難咽的苦果》演出500多場,觀眾突破50萬人次。

「梅林戲要傳承,我們必須貼近市場,把腳步扎進泥土裏。」肖文龍說,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劇團便瞄準農村市場,足跡遍佈福建、江西、浙江、廣東等省份。現在,劇團每年平均演出300多場,演出時間長達7個月以上。

「劇團一到,整個村莊都會沸騰起來,就像過年一般。」錢學蓮說起這樣的場面,興奮異常。

「學了幾十年的梅林戲,戲已成為生命的一部分。如今,梅林戲有了後繼人才,也有了市場,古老的藝術標本煥發出新光彩,自己心裏也欣慰。」錢學蓮說。

【2012-08-07 新華社】

本文出自正妹資訊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喬 的頭像
    小喬

    小喬的天天看正妹

    小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