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完成了年度總預算審查,大筆刪減了三百多億,但細看刪減項目就會發現,這是不折不扣「看新聞審預算」的作法。主要的刪減數額,多在公務人員和國營事業的獎金、補助、福利保障上,這正是從勞退基金爆發破產危機以來,台灣內政上最熱門的話題。
「看新聞審預算」,一方面因為立委用這種方式向選民表態,但另方面,卻也反映了政府預算制度長期存在的嚴重問題:立法院有責任幫納稅人看緊荷包,然而立法院真有這個「專業」能力嗎?
行政院每個部會,都有具備專業知識又有豐富經驗的公務員,負責編列預算。相對地,立法院的立法委員加上助理,有多少人是真正下過工夫,真正針對預算去研究了解的呢?立委的業務項目繁雜,包括跑紅白帖、上電視或做選民服務,在他們眼中,恐怕都比一條一條一行一行看預算書,重要得多吧?在這種結構下,除了「看新聞審預算」之外,還有甚麼別的方法審預算嗎?龍應台謂「香蕉共和國」並非無的放矢。
在美國,就是考慮到行政與立法部門在這方面的嚴重不對等,所以有專業、超黨派的「國會預算辦公室」,負責協助國會議員了解聯邦政府預算,並提供預算分析供議員們參考。我們的立法院沒有類似機構,立委們寧可編列出國考察經費,卻從來不會想要改善、專精審查預算的能力。
美國的國會裡,還有非常活躍的「專業助理俱樂部」,與預算審查相關的助理會形成跨黨派的自主團體,平常就頻繁分工討論,不斷增強對於預算的掌握。更不用說,國會之外,美國有那麼多專業智庫,尤其是具政黨關係的智庫,通常都有退職的政務官參與其中,不斷生產各式各樣的政策報告,國會議員只要願意,都可以取得豐富的知識資源,協助他們面對政府預算。
這些在台灣聽來都像是天方夜譚。媒體和民眾不在意、不檢驗立法委員理解預算、審查預算的基本能力,怎麼可能期待立法院能準確找出政府預算上的資源錯置?委員們根據私人恩怨與新聞導向審預算,這現象何時能改進?
留言列表